“農業生產不是一項簡單的事業,農業工作者一定要有科學種養的觀念,這樣農業發展才有奔頭和前途。”蔬菜栽培技術推廣課堂上,益陽市赫山區農業農村局研究員、惠農網農技專家王迪軒常把“科學興農”掛在嘴邊。
1989年,王迪軒從西南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(現西南大學)畢業,當時只想著解決家中蔬菜長勢不佳問題的王迪軒沒有想到,從那之后的三十多年,帶著對科學生產的敬意,他將配有一個內存達500個G的蔬菜資料寶庫,與益陽市上萬個農戶家庭打交道,并且借助惠農網“農技學堂”為天南海北的農戶解答農題挽回損失。
(王迪軒于田間指導病蟲害防治)
打造種植工具書 讓農業難題個個“有救”
“王專家,我們三四十畝萵筍還有救么?”今年2月底,休假中的王迪軒接到了資陽區友誼村李姓農友的求助電話,年初的低溫雨雪使當地萵筍出現灰霉病癥狀與漚根現象,萵筍莖根開始不同程度地腐爛,王迪軒仔細查看現場后在用藥、清渠方面給出了建議,幫菜農挽回了十余萬的損失。
損失雖幸運挽回,但這類“還有救嗎”的問題常讓王迪軒心痛不已。
三十余年的農技推廣生涯中,王迪軒常見由于某個種養殖環節開展不到位、自然災害防控不及時等造成的農業教訓,科學種養成為他線上線下指導生產時提及的高頻詞。“有些老板從事種養殖業七八年,卻連一些常見的病蟲害都搞不清,他們對農業技術不常懷敬畏之心,慘痛的農業教訓自然會找上門來。”
(在友誼村拍下的萵筍病害圖)
王迪軒對科學的敬畏首先體現在對農業案例的珍視。2月底結束了友誼村的助農行程后,王迪軒將該案例總結成文《友誼村的春萵筍為何不長》并公開發表,希望給更多菜農提個醒不要犯同樣的錯誤。王迪軒這種不愿“點到為止”的習慣令許多個“友誼村春萵筍”案例面世,成為農友們科學種植的工具書。
(王迪軒主編出版的部分書籍)
自2009年始,王迪軒累計主編出版圖書75冊,發表蔬菜科普文章5000余篇,涉及多種蔬菜栽培技術、種植難題管理等,素材多來自日常的助農案例。王迪軒的移動硬盤里還存有數萬張下鄉采集的農作物照片與視頻,累計儲存達500個G,這成為王迪軒進行農技推廣與自我提升的知識寶庫,也為其斬獲了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、益陽市最美科學傳播者等數個榮譽。
而這背后有一所升級版的開放式農技大學正串聯起無數個“王迪軒”式的農技寶庫,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將其傳播到中國每一個角落。
化身主播專家 讓農技知識不被距離限制
“小白菜干邊一般是缺鈣所致,建議補施鈣肥”“兒菜普遍發白疑似缺鐵鋅等微量元素,噴含鐵鋅葉面肥看看”……不超過24小時,惠農網“農技學堂”上農友們的提問就得到了王迪軒詳盡且針對性的回復,這與年初友誼村灰霉病肆虐多時才得專家診斷截然不同。
2022年4月,王迪軒正式入駐惠農網“農技學堂”,成為學堂上千名資深專家隊伍的一員。與以往前往益陽赫山區、安化縣等地開展線下培訓、通過《湖南科技報》《長江蔬菜》等報刊雜志回答農友難題不同,惠農網農技學堂給了他不同的感受。
“當前的農技推廣還是有不少的遺憾,線下培訓總有種被動‘灌’的感覺,并且時效性也有限制,但學堂上農友的提問不是應付式的,而是具體且真切的,并且整個惠農網APP的服務都是圍繞農業生產展開,大家都想把菜碗端好”,談及當前農技推廣難題,王迪軒認為內容的針對性與回復的及時性都還有待提高,而“農技學堂”線上問答、直播開課等方式讓王迪軒的農技寶庫發揮出了更大的效用。
自今年4月入駐以來,王迪軒已回答近千個種植問題,回復率達100%,同步上線視頻課156節,并且積極參加平臺農技知識推廣活動,是農技學堂線上直播課與生產交流論壇的常客,平臺上超2000萬農友在此進行了種養咨詢與農技知識學習。
(王迪軒在農技學堂上講解桑椹病蟲害防治方法)
(參加惠農網秋冬農業工作交流論壇分享種養知識)
入駐“農技學堂”后,王迪軒依舊是那個不愿淺嘗輒止的“王專家”。借助惠農網農技學堂上海量的用戶資源以及農技專家間的交流探討,王迪軒會定時整理歸納典型的農業難題,并寫成《抗疫情穩生產四月蔬菜問題解析》等科普文章供農友們參考取用,而這樣的科普類文章,“農技學堂”上已經積累了十萬多篇,此外還有超2000節的視頻課程、逾50多萬條專業知識問答等正在“農技學堂”上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。
如今,王迪軒主攻的種植業領域有所擴大,除蔬菜種植以外,王迪軒還計劃學習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知識。“好在種植業可以舉一反三,多年工作中也都有所接觸,緊跟時代,加強學習就好。”同時,王迪軒也十分感謝惠農網這個平臺,讓他“科學興農”的志向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,在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征程上,寫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。